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笑)
  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
  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这是窦老师对以“主题”构建课堂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 “点”的作用,以点带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
  生:《秋天的怀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
  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略)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懔恕#ㄑ约貉≡裢Ф约浩兰郏?BR>  生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
  (点评:“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了“面对面”的评价,很真诚,很兴奋。师生之间的评价,变成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我们看到了评价的主动权在学生,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
  生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
  生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
  生1:(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请你转过去,你看,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生2: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刚才你读的……
  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生2:凭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是太激动了。(生1频频点头)
  师: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评价一下。
  (点评:窦老师的人文思想凸显在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发言时,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间的评价喜欢挑刺,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评价双方都有“面子”。)
  生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要说话了。好,你说!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不信,我们先读读课题的韵味。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读略)
  生:“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读得陶醉)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读得舒缓)
  师:注意: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点评:读出韵味,当然要读出课题的韵味。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生:两次。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师;这是为什么?
  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
  师:是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学生读的好)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三次引读,分别了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
  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
  生1:我是他的妹妹的话,我会劝他说,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随便发泄这苦,这会更伤你的身体的。
  生2:我会安慰他,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生3:我可以告诉他,你可以练一项体育技能将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说不上能拿大奖呢。
  生4: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点评: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爱心让大家感动。不过我想采访你们,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做法。
 。ǔ鍪究渭淖郑耗盖灼斯矗プ∥业氖郑套】奚担勰锪煤枚睿煤枚睢#?BR>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读。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明白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没有告诉儿子。
  生:“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生: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生:她病已经进入晚期了。
  师:用医学名词说,这是——
  生:肝癌。
  师:肝癌什么症状?除了课文的说明,还有哪位同学或听课的老师知道吗?
  生:(该生哽咽)自己的老爷就是这种病死去的。(他说不下去了。听课老师站起来接着讲,自己的父亲就是得这种病去世的。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不是一个痛字了得……)
  生: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
  师: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送她一个字。
  生:爱。
  师:这爱就是——
  生:忍。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生: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师;谢谢你的发现,请具体讲讲。
  生:对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点评:虽然说“不评价”,但“继续谈”已经给了正面的评价,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鼓励。而且这鼓励不是来自一个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近距离的可爱的甚至有点顽皮的老师。“继续谈”同时也把学生思维引向深远,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引发更多学生的更多精彩。)
  生: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生;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师:我听出来母亲的“央求”,谁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体会母亲的央求。(读略)
  师:注意,母亲还是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师:所以啊,是一副憔悴的脸上现出的央求般的神色——再读!(读略)
  生: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
  生: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生: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生: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谢谢你们,让我们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任选一句读一读。(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说的 耐心无比啊!(生读得很慢。)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点评: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
  生:母亲太理智了,太坚强了!母亲的忍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生:这忍中,我感觉到了母亲所忍住的巨大痛苦!
  师: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点评:“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本节课教学确定的主题。她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这是窦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研读史铁生后确定的。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
  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 “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忍”的品味的高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真可谓一“忍”三叹!)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
  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
  生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师: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创造。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读略)
  生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掌声)
  师:那你就泼泼洒洒地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略)
  生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尊严。读吧。(读略)
  生: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善良。
  师:多么独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软的心。
  生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热烈的掌声)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笑声)
  生: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热烈”——就是对生活充满阳光!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读略)
  生:我还想说,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给你的感觉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样五彩缤纷?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大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读!(该生读。笑声、掌声)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点评:借着菊花,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而不是研究菊花如何如何。此设计堪称经典。以往好多教师总是研究菊花的不同特点,表面的理解菊花的象征,告诉学生应该像菊花那样坚强等。而窦老师是“穿”过菊花的表象这一文学象征意义的写法,直接进入更进一层的“好好儿活”。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因此,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才会有“说不出”的深刻——这才是精彩,“说不出的感觉”不正是情感升华吗?)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点评:这里,第三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进行引读,再次让学生用“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进行创造说话,同样是看着“树叶”,学生所说内容与前次截然不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历程:他再也不会暴怒无常,再也不会伤心绝望,他已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 生面的游历。
  (点评: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