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青岛海尔净利润不足格力电器三成,287亿天价营销费用,这家公司到底怎么样? ?

2022-08-27 12:03:07 来源: 用户: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些,大概应该有几点:

首先,海尔的营销费用高昂与其渠道模式直接相关。

海尔的营销团队血统“纯正”,以自有营销团队和自有分、子公司(事业部)居多,对外合作度不够。而格力多年以前就与不少经销商合作设立省级分公司,大大降低了自身的市场运营成本。

其次,海尔跨界布局比较多。在取得一些阶段性新突破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摸索”成本。因此,在新的跨界拓展投入不断而项目本身尚无法持续性盈利、无法完全覆盖这些巨大的沉没成本的同时,拖累了集团的整体创收净利润。

再次,海外市场拓展的成本越来越高。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集中、普通竞争者难以逾越的技术优势,在如今的周围强敌环伺的大市场环境下,付出的效用递减是正常的。如今家电行业出口显然已经越过了巅峰期,行业利润也今非昔比;再加上欧美等国不断挥舞的关税大棒,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是为盛名所累。印象里,海尔营销团队的激励是非常严苛但是也非常有诱惑力的,这些必然需要加大营销费用投入。另外,作为中国传统家电企业的巨无霸企业,海尔打出了自己的质量和服务品牌,为当年的海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销量和口碑。为了维系自己“家电一哥”、“服务一哥”外部的形象,海尔在市场公关、品牌宣传、渠道促销及消费者口碑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包装,为满足“顾客消费诉求”付出了极大的成本。

人也好、企业也罢,强一时容易,强一世很难。如今的海尔,也许是到了需要放下身价、更亲民、接地气的时候了。

出于某些利益和形象考虑,不得不端着自己,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累。


海尔已经不行了,亲身体会,08年买了俩美的空调挂机,其中一个第二年换了个电路板,免费保修,一直用到现在,制冷杠杠的。11年另一套房子买了俩海尔挂机,想着售后服务好,结果13年其中一个不制冷,漏氟,结果每年修一次,找不到漏点,每年充一次,保修期过后还要收费,今年受不了了,卖了100块换了美的,另一台从17年开始排水管故障,修了两次也没好,只能在床头放个毛巾接水,准备再忍一年也让它混蛋!


现在的海尔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的海尔了。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个时候海尔成了我国媒体树立的一个典型。

进入本世纪之后,张瑞敏锐意改革的朝气早就没有了。相反,美的和格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近几年家电企业发展的标兵。

拿青岛海尔和格力电器做个对比。2018年,青岛海尔营业收入1833亿元,净利润74亿元。

(2018年青岛海尔主要营业数据,在1749亿的营业成本中,销售费用就达到了287亿,而研发投入只有51亿)

格力电器2018年营业收入2000亿元,净利润262亿。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只比青岛海尔多了不到10%,但净利润却多了250%。可见格力电器的运营能力要比青岛还要强得多。

(从格力财报可以发现,其销售费用比海尔少了近100亿元,研发费用多了19亿)

在营业收入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青岛海尔销售费用比格力电器高了百亿?虽然小编我没有认真分析他们的财报,但从一个现象我就能发现其中的缘由。

格力电器有大量的产品广告,都是其董事长董明珠亲自宣传亲自做广告。“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掌握时核心科技”,董明珠的广告语已经深入消费者心中。

但近几年来,你见过张瑞敏亲自为这家公司的产品站台吗?你见过他为自家公司不遗余力的做广告吗?通过这个现象,你就能知道为什么格力电器的销售费用比青岛还要更少了吧?


海尔是青岛品牌的一张名片,在青岛是家喻户晓,当然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名声显著。

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海尔参观,当时在海尔工业园里面,看到海尔除了传统的白电业务,还有笔记本电脑、手机、房地产等项目,产业链很全,那时候全产业布局是很多大企业提出的战略。(事实证明,全产业链并不是每个集团都会成功)

关于海尔最初的印象,还是张瑞敏砸冰箱时间,张瑞敏也被推上了神坛,俨然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先锋人物。张瑞敏不仅砸掉了冰箱,更砸出了一个知名的家电品牌。也许是海尔从中尝到了甜头,开始轻产品,重服务;轻研发,重营销。

海尔除了冰箱产品一枝独秀之外,其他产品实在是一言难尽,身边朋友有用过海尔手机的,据说体验不是很好。卡萨帝高端冰箱系列的口碑很好,但在冰箱领域,还有其他实力很强的企业,如西门子等。

如很多企业一样,海尔海信在青岛到处拿地盖楼,房地产俨然成为集团的一大盈利模块。海尔在青岛的口碑不是很好,当然不是说产品的质量,而是人们对其公司内部管理的诟病。像海尔这种体量的公司,需要很多家广告公司或者其他的服务商,但是海尔复杂的审批机制,使得回款特别困难,很多小企业因此倒闭。

海尔这几年一直都没有很惊艳的产品出现,在白电领域也出现众多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曾经海尔是冰箱的代名词,现在的海尔想做的很多,但都没有做好。

海尔的服务一直是其征战市场的利器,其实我认为产品才是核心。与其做营销,不如做口碑。


海尔是国际化的大企业,也是世界五百强,海尔的海外布局很广,海外销售比例占43%,海尔产品质量也是不错的,海尔涉及家电各个领域,空调,小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大企业,竞争能力强,产品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虽然净利润不高,这几年都在海外布局,也难免销售成本高。销售已打开,就不怕没利润,利润虽低也只是暂时的。格力利润虽高,主要是靠空调这一主打产业,发展也将成为瓶颈。格力的海外布局也有好几年了,但是还是与海尔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不过现在也扩大了对海外的布局,也逐渐向多远化发展,包括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模具等各个领域!海尔格力都是中国企业,但愿发展越来越好!


海尔是青岛的一张名片,它和青啤属于品牌青岛的双子星,当然,还有名声稍逊的海信。

因为生活在青岛,所以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的了解,总是能不断的获取关于海尔的一切信息。对于海尔,我感觉家电还是不错的,我结婚的时候,像电视、冰箱洗衣裳机等家电全部都是海尔产品,而且用了十几年了有的一直还在用,可能就是个情怀吧,从小就经常看到海尔两兄弟,感到比较亲切,而且从道路到住宅等等,周边都充满了海尔的影子。

这些年,海尔的存在感,似乎更多的体现在地产经济上,在青岛市内或区市内,海尔仰仗自己的优势,拿了很多地,盖了很多住宅,给人的总体感觉地产经济搞的红红火火,但其本职的家电业务,不但没有增长,反倒还有了很大的退步,海尔的存在,更多的是代表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在专业领域内,竞争力开始明显下降。前两年安装空调,有安装师傅就说,还是按格力吧,虽然价格高一点,但质量有保证。

海尔之于青岛,其实就是一个脸面的事情,它在产品和企业经营上,近些年实际上面临着很多问题,它已经不是张瑞敏曾经砸冰箱那个时代的志向和情怀所在了,它现在正靠着品牌的底蕴和声望,愉快的做着地产,幸福的赚着更快更容易的钱。作为一个和海尔共同成长的人来讲,还是希望它像百年老店那样,执著于专业,醉心于技术,回归自己的初心。


十几年前刚到青岛,青岛的名片就是海尔海信澳柯玛;

2019年了,青岛的名片还是海尔海信澳柯玛。

你让我说啥?


海尔十年以前的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现在去黄岛海尔园区附近打听打听,找工作的人一听是海尔招工,基本上扭头就走。

工厂里的工人工资就3000,甚至不到,一天12小时,两班倒,半月倒一次班,根本没有周末,连人都招不起来,工厂就去学校里招学生,招一个学生海尔给学校差不多得1000元,就这样很多学校都不来了,名声臭了,来了的就实习3个月,3个月后拜拜,海尔就接着找学校,换人频繁的结果就是现场一片不良品,从海尔园里拉废品的车一天拉好几车,试想一下从不良品里挑好的,怎么可能好了!


海尔因改制问题,一部分盈利的业务给了“儿子”了,那个所谓日日顺就是吸血鬼…


青岛的几个大企业都干过,给人的感觉过于形式主义,跑销售的,一天还得去搞n个表,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还有各种总结,活动,每天大小会议,一天真正跑市场的时间很少!还有领导对下属不当人看,骂起来一点尊严都没有,工作上还得天天拍领导马屁。遇到换领导,原来领导的人马基本还都砍掉,让员工没安全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