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海底捞市值蒸发2000亿后,创始人的反思

2022-09-02 03:00:28 来源: 用户: 

今天的文章,或许很短,只想说一个新闻故事,然后加上一些思考的内容。

如果你是海底捞的股票持有者,想必上面这个走势图,并不陌生。从最高点到截止8月12日的收盘价格,最近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有点让人心塞。相比2月份85港元的高位,现在呢,计算下市值蒸发了几千亿港元吧。

如果说最近的下跌走势是疫情发酵,那么85港元以来的主要下跌阶段走势,则和另外一个海底捞的新闻故事相关联。

在过去的半年里,海底捞经历着股价的快速跌落,与之相伴的还有净利下滑、翻台率连年下降、菜品涨价以及门店暂停营业等陆续出现的消息。

作为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在之前的交流会上对此作出了反思,承认自己在去年6月作出门店扩张的决定是错误的,也承认海底捞内部的制度问题没有解决,但他也表态,一旦整合好现在的门店,还会继续扩张,“这是我的使命,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并且承认自己对趋势判断错了。

门店高速增长是过去几年支撑海底捞营收、利润和估值的重要因素。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门店已经达到了1,298间,2017年-2020年,海底捞每年新增门店分别为99、193、302、530家,以60%-70%左右的增速扩张,有媒体报道2020年海底捞的实际签约门店是600家。

现在来看,门店扩张没有达到预期,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亏得会少一点。2020年,海底捞营业收入为286.14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7.8%;利润3.10亿元,比2019年下降86.8% 。海底捞承认,餐厅网络拓展是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之后,海底捞在接受投资机构调研的时候也承认,整体门店速度扩张过快,导致加密型门店翻台率下降以及新店爬坡期拉长。

做出门店扩张决定的自然是创始人张勇,“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张勇在交流会上反思,“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

当然,和翻台率下降相关的原因还有海底捞“偷偷”调高了价格。经不住舆论的“批斗”,海底捞在去年4月10日发布通知,称“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我们深感抱歉”,之后海底捞的价格恢复到2020年1月26日疫情停业前的标准。

新闻故事说完了,我想海底捞还是一家不错的企业,而且任何企业扩张过程中都会发生各种问题,包括创始人的决策失误。

下面我们来说说思考的话题啊,几点展开。

第一,创始人的决策话题;

企业最大的成本是什么,这个要首先要想明白的问题。

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决策成本。

而从上面的内容看来,海底捞的这个成本有点高。。。

而决策成本高,可能会要了一家企业的命。。。而且很多企业决策失误后不知反思,这个现象更可怕,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

那么我们继续说下面的思考。

第二,决策依据什么;

企业方向的拍板,大多是企业的老板来实施的,尤其是民企。

但是,老板做决策的时候依据什么?

数据?决策小组的组织?有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是否有试错的机制?

这些都是民企很缺失的,尤其是一家上市的公众公司必须要建立的机制。

我们是否可以将上面的几个问号内容问下自己?

第三,如何实现数据驱动;

任何的决策是个方向,一定有个行动的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就代表要投入时间和资金,而投入要计算试错成本是否存在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数据!!!

我们的企业,能否实现数据驱动运营甚至驱动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细化运营方向。

记得老师分享过一个校友企业的管理案例:

如果购买的物料在七天内没有被领用,第八天,老板的电脑上就会出现一栏红色高亮的记录,同时会去追究采购或者申请使用部门占用资金的成本。老师希望我们关注那些看不见的隐性的成本问题。以财务提升价值,用数字化赋能管理。

如果这个管理案例能够理解,那么海底捞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我想这个不仅仅需要海底捞的张勇反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位企业老板反思。

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我们的客户需求?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翻桌率”下滑洞察客户的“反应”?

是否真正理解我们的运营数据底层发生了什么?

是否真正能够观察到数据动态走势下可能下一步即将发生的“现象”?

是否真的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反思、复盘、确认以及开始纠错?

是否能够在面对管理失策时,正视自己的管理短板和运营问题?

让我们一起反思吧!

我们下篇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