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欧阳妮妮有条“盘”了20多年的被子,面对恋物行为,家长该咋办?

2022-09-23 06:43:25 来源: 用户: 

在生活中,小朋友总会有一些令爸爸妈妈觉得迷惑的行为。比如自己玩玩具时,会自言自语地说话;再如睡觉时一定要抱着某件物品等等。

虽说有些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改掉,但也有些行为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直到成年。比如欧阳妮妮的行为就引起了许多宝妈的关注。

欧阳妮妮有条“盘”了20多年的小被子,即便是脏了薄了也不肯扔

欧阳家的三姐妹曾简单录过一个视频来与粉丝互动。

视频中,欧阳妮妮拿出了一条陪伴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小被子。她还表示,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带着这条小被子。

不过,这条小被子不是用来盖的,而是用来“盘”的,她觉得只有小被子在身边她才能够睡得着,所以即便它脏了薄了也不肯扔掉。

屏幕前看到这一幕的许多宝妈们顿时坐不住了,直呼:我仿佛看到了自家孩子的未来,原来大家都是一个样子!

的确,有不少小朋友都有一个长期陪伴的物件,除了小被子,还有小娃娃、小衣服、小枕头等类似的物品。

这种特殊的“小癖好”其实很正常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这种盘东西的“小癖好”是种过度依赖,或许打心里还会觉得孩子是不是存在一些的问题,但实则不然。

这种现象很正常,心理学上也有专用的名词,叫“过渡性客体”。

这里面的“客体”,其实小朋友们情绪、情感的一种外在载体,或者可以理解为是情感过渡的一种东西。因为此时孩子已经察觉到自己与妈妈正处在分离状态,而这也是孩子意识到自己独立存在的正常现象。

当妈妈不在身边时,这些“小娃娃”“小毯子”等就犹如“母亲”般存在,安抚着孩子的情绪。

“过渡性客体”为什么会出现呢?

通常来说,“过渡性客体”的存在是小朋友们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对分离焦虑的不适应

我有位朋友的女儿,大概从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妈妈休完产假去上班,她就出现了不适应,老人带她的时候就给她准备了一条妈妈的枕巾,从此这条枕巾就成了妈妈的“替身”,用来应对这种分离焦虑。

孩子对于抚养人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寄托

孩子通过某一物品来转化对亲密抚养人思念,这也是孩子对这件物品依赖的原因,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是孩子抵挡外界环境找的“帮手”

当孩子紧张或焦虑的时候,他也会通过这个物品来缓解这份压力,因此,这也是孩子抵挡外界环境所找到的“帮手”。

面对孩子这类恋物行为,家长们应该咋办?

有些“过度性客体”会在孩子10岁左右自然消失,也有些会继续陪伴孩子。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从“过度性客体”中走出,也要讲究一些方法。

一方面,父母硬性制止不可取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不可强行制止,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家长要正视这种行为的存在,并找到其背后存在的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父母平时要多跟小家伙们互动,给予他们安全感

当家长发现孩子过度依赖某样物品时,一定先反思自己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问题,比如对孩子的陪伴或关心不够,没能在孩子情绪不好时给予及时的安抚等。

写到了最后面:

总的来说,孩子的某些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的暗号。家长一定要多些耐心与细心,慢慢改变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多些关心与陪伴,孩子才能慢慢不再依赖这个“过渡性客体”。

每日一问:你家孩子有这种“小癖好”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