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塔希提岛大溪地的自然美景原生态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

2022-09-25 20:09:05 来源: 用户: 

1891年6月的一天,在茫茫大海上辗转漂泊了两个多月后,画家保罗-高更终于来到了他魂萦梦绕的塔希提岛。这个地处南太平洋的法属殖民地,一个保留原土著居民原生态绮丽自然风光和原始风土人情的地方,惊艳了保罗-高更,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蓝天白云下茂密无垠的森林,大声喊道:“亲爱的塔希提,我来了,保罗-高更来了”。

保罗-高更(1848年一1903年),法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画家之一,和梵高、塞尚并列为后印象画派“三巨匠”。

高更的一生迭宕起伏,颠沛流离,充满传奇色彩。

高更184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退役后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后来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与年轻貌美的梅特-索菲结为伉俪。这一时期的高更工作顺风顺水,家庭幸福,生活相对安稳无虞。

也是在这一年,已经学画画两年的高更,更加如痴如醉地喜欢上了绘画。一开始,他只是利用休息日时间拼命地画画,但后来这已不能满足他狂热的画画热情,画画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为了画画,他可以不顾一切,为了画画,他经常请假或者旷工。终于在1883年,高更在10年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后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也是在这一年,高更未与妻子和朋友商量便辞掉了工作。一下子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生活开始陷入窘境。1886年,高更与妻子索菲分居。不久,妻子索菲带着4个孩子离开了高更回到了原籍国丹麦,还有一个儿子留给了高更。

此后,高更将儿子托人照管,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但是,他厌倦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一直找不到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直到1889年,创作了《黄色基督》。这是他这一期间唯一较为满意的一幅油画作品。

在一次社交聚会中,高更结识了有过塔希岛经历的朋友,他对对方描述的塔希岛情景十分着迷而神往。1891年4月4日,经过一年多准备,高更踏上了一艘从法国开往塔希提岛的邮轮,历经60多天的海上颠簸,6月8日终于踏上了塔希提的土地,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塔希提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土著居民朴实的原生态生活激发了高更压抑很久的创作欲望,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每天哼着歌画画,描绘塔希提岛土著人的生活场景,描绘那里的女人和孩子,描绘那里的自然风光。这期间,他创作了《两个女人》、《游魂》、《敬神节》等多幅经典油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高更的画风已经从印象画派向后印象画派转变。

由于在岛上没有收入来源,来时所带已所剩无己,1893年8月高更从塔希提岛返回法国马赛。这期间,高更的叔叔去世,他继承了一笔遗产,回到巴黎。但他人在闹市,心里却依然每每眷恋着在塔希提岛的那段生活。

1895年3月,高更第二次踏上塔希提的土地。1897年,在塔希提高更完成了自己绘画人生的巅峰之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何处去?》,以艺术形象的绘画形式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哲学问题。

作为后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高更的画作具有独特的特色。画面单纯而朴实,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简洁而又形神兼备。高更善于在平面中寻找出表现三维空间的特殊手法,通过画面的分割、色块对比、物体的遮挡等关系,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空间视觉效果。在色彩上他以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用线条来分割色彩,运用线条而不是运用体积感来处理画中物象的边缘。而且高更在绘画中特别注重“兼收并蓄,杂取百家”,比如他学习梵高“别具一格”的色彩处理手法,吸收浮世绘绘画的用色特点,利用条状色块来装饰画面等等,使他的油画自然朴实温暖明快,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高更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他的绘画风格、绘画形式,都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贯穿着神秘、原始、象征以及主观的绘画理念。这些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孤独,在1890年以后的10多年里,高更一直是拖着多病的身体画画、雕塑和写作。1903年8月8日,高更病逝。人们在他的画架上看到一幅尚未完成的风景画,画名叫《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这一年,高更55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