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连篇累牍】“连篇累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讲话内容繁多、篇幅冗长,但往往缺乏重点,显得啰嗦、重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书写方式,当时文章多写在竹简上,因此“连篇”指多个竹简相连,“累牍”则指多次书写在木片上,后来引申为文章内容过多、繁琐。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连篇累牍 |
拼音 | lián piān lěi dú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文烦芜,连篇累牍。” |
含义 | 形容文章或讲话内容过多、冗长,缺乏重点,显得啰嗦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文章、演讲等过于冗长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冗长乏味、拖泥带水、言之无物 |
反义词 | 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精炼有力 |
二、使用场景
1. 文学批评:常用于评价某些作品内容堆砌,缺乏深度。
2. 写作指导:提醒作者避免文章过于冗长,应注重逻辑和重点。
3. 演讲场合:用于指出演讲者语言啰嗦、不够简洁。
4. 日常交流:可形容某人说话或写东西不切题,反复重复。
三、例句解析
1. 例句:这篇文章内容太多,几乎每一段都在重复同样的观点,真是连篇累牍。
- 分析:此句批评文章结构松散,内容重复,缺乏新意。
2. 例句:他的发言太长了,全是些无关紧要的话,简直连篇累牍。
- 分析:此句指出演讲内容空洞,没有实质内容,令人厌烦。
3. 例句: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少,但内容充实,不是连篇累牍。
- 分析:此句强调内容质量与篇幅的关系,说明“连篇累牍”并非单纯看字数。
四、注意事项
- “连篇累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义。
- 成语虽带有贬义,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用于客观描述文章篇幅大但内容丰富的情况。
五、总结
“连篇累牍”是汉语中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话语内容过多、冗长,缺乏重点。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文字表达的审美标准,也对现代写作提出了重要的警示:语言应简洁有力,内容应有条理,避免无意义的重复与铺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合理运用这一成语,既不滥用,也不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