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的辞典简编版是什么】“作壁上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某个事件或冲突中,置身事外、不参与行动,只是在一旁观察的情况。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用法及相关知识,以下是对“作壁上观”的辞典简编版进行的总结与整理。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作壁上观 |
拼音 | zuò bì shàng guān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与项羽俱攻秦军,……樊哙请入,……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关,……’项王曰:‘此沛公之宝也。’……因留沛公与饮。……项王曰:‘沛公,……’于是项王乃许之。……张良曰:‘臣请入,与之同命。’……于是张良入,……项王曰:‘壮士!’……遂罢。……项王曰:‘沛公,……’……于是项王乃许之。……张良曰:‘臣请入,与之同命。’……于是张良入,……项王曰:‘壮士!’……遂罢。”(原文虽无“作壁上观”,但后世引申为旁观者之意) |
含义 | 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干涉,只在一旁观望。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冲突或事件中保持中立,不表态、不行动。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隔岸观火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奋勇向前 |
二、成语解析
“作壁上观”原意是站在墙边观看,后来引申为在事情发生时,不参与、不表态,仅作为旁观者。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政治、商业、人际关系等场景中,某人对局势持观望态度,不愿承担风险或责任。
在现代语境中,“作壁上观”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当事人缺乏担当或责任感。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冷静、理智的观察态度。
三、使用示例
1. 在公司内部的争执中,他一直作壁上观,不愿发表任何意见。
2. 面对外界的舆论压力,政府选择作壁上观,等待时机再做决定。
3. 他虽然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却始终作壁上观,让人感到失望。
四、文化背景
“作壁上观”虽非出自经典文献中的明确出处,但其精神内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明哲保身”思想。在历史中,许多政治人物或谋士在关键时刻选择不表态,以保全自身利益,这种行为常被后人称为“作壁上观”。
五、总结
“作壁上观”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广泛应用,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心理状态。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避免误解。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