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原诗为:
> 九州生气恃风雷,
> 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实际上是后人对这首诗中精神的一种引申和化用,常用于表达一种壮志未酬、死亦无悔的豪情。这句话源于古代将士战死沙场后,以马革包裹尸体归葬故乡的典故,象征着英雄的牺牲与忠诚。
“何须马革裹尸还”虽非原诗中的句子,但常被用来表达一种不畏牺牲、誓死报国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在历史长河中,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激励人心、弘扬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龚自珍《己亥杂诗》(引申) |
原文诗句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引申含义 | 表达不畏牺牲、誓死报国的豪情 |
典故来源 | “马革裹尸还”源自汉代马援之典 |
使用场景 | 激励、爱国、英雄主义等 |
现代意义 | 强调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 |
文学价值 | 体现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何须马革裹尸还”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有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