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汉语大词典】“火耗”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尤其在历史、经济和法律语境中较为常见。本文将从字面意义、历史背景及现代用法三个方面对“火耗”进行总结,并结合《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以表格形式呈现其不同含义。
一、
“火耗”原意是指在烧制陶瓷或金属过程中,因高温导致材料的损耗。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火耗”逐渐演变为一种财政术语,特指地方官员在征收赋税时,为了弥补运输、保管等过程中的损耗而额外加征的税款。这种做法在明清时期尤为普遍,成为地方官吏贪污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火耗”有时也被用来形容某种资源或能量的消耗,如“能源火耗”、“热量火耗”等,但这类用法相对较少。
根据《汉语大词典》,“火耗”主要有以下几种释义:
1. 烧制过程中的损耗:指在烧制陶器、瓷器或金属制品时,因高温导致材料的自然损耗。
2. 赋税中的附加税:指地方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为弥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而额外征收的税款。
3. 比喻性用法:如“火耗过多”,表示资源浪费严重。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火耗 |
拼音 | huǒ hào |
基本释义 | 原指烧制过程中材料的损耗;后引申为赋税中的附加税;也可用于比喻资源的浪费。 |
字面意思 | “火”指高温,“耗”指损耗。 |
历史背景 | 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常以“火耗”名义加征赋税,成为腐败现象之一。 |
现代用法 | 少见,多用于学术或历史研究中,偶尔用于描述资源消耗。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 |
相关词汇 | 赋税、附加税、损耗、腐败、能源消耗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财政制度与社会问题,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概念。 |
三、结语
“火耗”虽字面简单,却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术语,更是一个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缩影。了解“火耗”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