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脍炙人口脍炙指的是什么】“脍炙人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广为流传。但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并不了解其中“脍炙”二字的具体含义。下面我们将从字义、出处和现代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释义
“脍炙人口”出自《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文之为德也,有温润而雅,有刚健而壮,有绚烂而华,有清丽而远。若夫‘脍炙人口’,则其辞之妙也。”后世多用来形容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受到广泛称赞和传颂。
其中,“脍”与“炙”是古代两种极为美味的食物,分别指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因此,“脍炙”原意是指美味可口的食物。
二、“脍炙”具体含义
1. 脍:指切成细丝的肉,通常是生食或半生食的肉片,如脍鱼、脍羊肉等。
2. 炙:指烤肉,即用火烤制的肉类,如炙羊肉、炙牛肉等。
在古代,这两种食物都是极为珍贵、美味的,所以“脍炙”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令人喜爱的内容。
三、成语演变与现代用法
随着时代发展,“脍炙人口”已不再局限于描述食物,而是引申为形容文章、诗歌、音乐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例如:
-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可谓脍炙人口。”
-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堪称当代文学中的脍炙人口之作。”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脍炙人口 |
出处 | 《文心雕龙·风骨》 |
原意 | 指美味的食物(脍:切细的肉;炙:烤肉) |
引申义 | 形容作品或言论广受好评、流传广泛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赞美文学、艺术、音乐等作品的优秀与受欢迎程度 |
使用注意 | 不宜用于描述普通或不具价值的事物,应强调其“优质”和“受欢迎”的特点 |
五、结语
“脍炙人口”虽是一个常见成语,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解“脍炙”二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和情感色彩。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既能提升语言表现力,也能展现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