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振是什么意思】“金声玉振”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孟子·尽心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原意是指钟磬之声齐鸣,象征音乐的和谐与完美。后引申为对一个人品德、学识、才华等各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平的赞美。
一、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金声玉振 |
出处 | 《孟子·尽心下》 |
原意 | 钟磬合奏,象征音乐的和谐完美 |
引申义 | 形容人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成就卓越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人物或作品的全面优秀 |
情感色彩 | 褒义词 |
二、详细解释
“金声”指的是金属制成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如钟;“玉振”则是玉制的打击乐器,如磬。两者合起来,形容音乐的和谐统一、节奏分明、音调优美。在古代,这种声音常用于祭祀或重大仪式中,象征庄严和神圣。
后来,“金声玉振”被用来比喻人的才能、德行、修养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境界,不仅有才华,还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集大成”的象征。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历史上的贤人、名士,或是文学、艺术、学术等方面的杰出代表。
三、使用示例
- 孔子被誉为“金声玉振”,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这位学者一生致力于研究,堪称“金声玉振”的典范。
- 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可谓“金声玉振”。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金声玉振”的关系 |
博古通今 | 知识广博,通晓古今 | 类似,但更侧重知识面 |
德才兼备 | 品德与才能兼优 | 与“金声玉振”意义相近 |
学富五车 | 学识丰富 | 更强调知识量,而非综合能力 |
五、结语
“金声玉振”不仅是对音乐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人格与学识的至高评价。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学问与修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全面发展,做到内外兼修、德艺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