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是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与稳定。该规定自1995年起施行,经过多次修订和调整,目前仍为我国工资支付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其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一、主要
1.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
2. 工资定义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3. 支付时间与方式
工资应当按月支付,不得克扣或拖欠。用人单位应于每月规定的日期支付工资,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支付。
4. 工资支付标准
工资支付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金额和支付方式执行。
5. 特殊情况处理
在劳动者因病、工伤、产假、婚丧假等原因请假期间,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相应的工资或生活费。
6. 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规定拖欠工资的行为,用人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劳动者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二、关键信息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
实施时间 |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
适用对象 |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
工资定义 | 劳动者按月获得的货币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
支付周期 | 按月支付,不得拖欠 |
支付时间 | 每月规定的日期支付,遇节假日应提前 |
最低工资 |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特殊情况 | 病假、工伤、产假等期间依法支付工资或生活费 |
法律责任 | 拖欠工资需承担赔偿、违约金等责任 |
三、结语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作为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文件,对规范工资支付行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者也应了解自身权利,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通过理解并落实该规定,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