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不及素是什么意思】“贫不及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经济上非常贫穷,甚至到了连最基础的生活条件都无法满足的地步。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对贫困状态的描述,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历史背景。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贫不及素 |
拼音 | pín bù jí sù |
释义 | 形容极度贫穷,连最朴素、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维持。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贫不与富比,贱不与贵争。” 后人引申为“贫不及素”。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形容生活极其困苦。 |
近义词 |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家徒四壁 |
反义词 | 富可敌国、锦衣玉食、丰衣足食 |
二、含义解析
“贫”指的是贫穷,“不及”表示达不到,“素”在这里指朴素、简单的物质条件。因此,“贫不及素”可以理解为:穷得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生活极其艰难。
这个成语不仅强调了经济上的贫困,还隐含了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无保障等多重困境。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他家境贫寒,贫不及素,每日只靠野菜充饥。 |
历史记载 | 古代战乱时期,百姓贫不及素,流离失所。 |
现代语境 | 尽管生活拮据,他仍坚持读书学习,不被贫不及素所困。 |
四、总结
“贫不及素”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极度贫穷的状态。它不仅仅是指金钱上的匮乏,更反映了生活条件的极端恶劣。在现代语境中,虽然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文学、历史或表达深刻社会问题时,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