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哪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法律或正义最终会惩罚犯罪行为,即使表面上看似有漏洞,但终究无法逃脱。这句话虽然在现代被广泛引用,但其来源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出处总结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早出自《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该句出现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原文为: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里的“天网”指的是自然法则或宇宙的秩序,“恢恢”表示广大无边,“疏而不漏”则指虽然看似稀疏,但不会有任何遗漏。整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则宽广无边,看似疏松,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过它的作用。
后来,在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可见这一说法在后世被不断引用和传播。
二、相关资料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 出处 |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
| 原文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含义 | 自然法则宽广无边,虽看似疏松,但不会有任何遗漏。 |
| 引用文献 | 《老子》、《淮南子·兵略训》 |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法律或正义终将惩罚罪行,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
| 来源时间 |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 |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公平与正义的经典表达之一 |
三、结语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思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价值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