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问而近思而的含义】一、
“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篇,原文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后人常将“切问而近思”作为对学习态度的一种概括,意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提问、贴近思考,强调学习应注重实际问题的探讨与思维的贴近性。
“切问”是指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追问,不满足于表面知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问来深化理解;“近思”则是指在思考时要贴近现实、贴近自身经验,避免空谈和脱离实际的抽象思维。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它倡导一种务实、反思、探索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子张》 |
| 原文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注:后人引申为“切问而近思”) |
| 含义 | “切问”:深入提问,追求真理;“近思”:贴近现实,理性思考 |
| 学习态度 | 强调实践性、反思性和问题导向 |
| 现代意义 |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联系实际、提升批判性思维 |
| 与“学”的关系 | 虽未正式学习,但具备“切问近思”的精神,也可视为有学 |
| 教育启示 | 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
三、结语
“切问而近思”不仅是古人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也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启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切问”的勇气和“近思”的智慧,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