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汉语大词典持节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持节”是一个在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语境中。它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持节”的含义,我们参考《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其实际用法进行整理与分析。
一、
“持节”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手持符节”,通常指古代官员奉命出使时携带的象征权威的信物。符节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代表着国家的命令和使命。因此,“持节”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责任和荣誉的体现。
在古代,持节之人多为朝廷派遣的使者,他们肩负外交、军事、监察等重要任务。持节的行为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礼仪和规定,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和秩序的重视。
此外,“持节”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如《汉书·苏武传》中提到的苏武“持节不屈”,成为忠诚与坚韧的象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持节 |
出处 | 《汉语大词典》 |
基本释义 | 手持符节;指古代使者奉命出使时所持的信物 |
引申含义 | 责任、使命、忠诚、尊严 |
历史背景 | 古代官制中,持节者多为朝廷派遣的使者,代表国家行使职权 |
文化意义 | 表示权威、信任与使命,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忠诚与气节 |
典型例子 | 苏武“持节不屈”(《汉书·苏武传》)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历史、文学、文化研究领域,较少作为日常用语 |
三、结语
“持节”一词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中忠诚、责任与气节的重要象征。通过《汉语大词典》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多重意义及其在历史与文学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