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偷生是代表什么意思】“苟且偷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但缺乏理想和追求,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那些没有骨气、没有原则、只顾眼前利益的人。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苟且偷生 |
拼音 | gǒu qiě tōu shēng |
释义 | 指人为了活下去,不顾尊严、道德或原则,只求暂时生存下去。 |
出处 |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后引申为“苟且偷生”。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缺乏志向、贪生怕死、没有骨气。 |
近义词 | 委曲求全、得过且过、忍辱偷生 |
反义词 |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
二、详细解释
“苟且”指的是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偷生”则是指勉强维持生命。合起来,“苟且偷生”就是指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放弃原则和尊严,只为暂时保命,而不去追求更高尚的目标或理想。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不敢坚持正义的人。例如,在战争中投降的士兵,或者在政治斗争中背叛信仰的人,都可能被说成“苟且偷生”。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学作品 | “他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不肯苟且偷生。” |
社会评论 | “有些人为了金钱和权力,不惜出卖朋友,这是典型的苟且偷生。” |
教育场合 | 老师告诫学生:“做人要有骨气,不能苟且偷生。” |
四、文化背景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视人的气节和操守。因此,“苟且偷生”往往被视为一种软弱的表现,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五、结语
“苟且偷生”虽然描述了一种现实中的生存状态,但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它并不值得推崇。一个真正有责任感和理想的人,应当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