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抱残守缺是什么意思】“抱残守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事物或观念,不愿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保守、僵化和缺乏进取精神。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抱残守缺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含义 | 原指抱着残破的瓦罐,守住残缺的墙壁,比喻固守旧有、不求改进。 |
出处 | 《汉书·刘歆传》:“今学者多言古文,而俗儒守其残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人的思想落后、因循守旧 |
近义词 |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
反义词 |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
二、词语解析
“抱残守缺”字面意思是“抱着残破的东西,守护着缺损的部分”。这里的“残”指的是破损、不完整的部分,“缺”则是指缺失、不完整。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对旧事物的执着,即使这些事物已经不完整甚至有害,也不愿意放弃。
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愿意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人,也常用于批评某些机构或组织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工作环境 | 公司管理层抱残守缺,拒绝引入新的管理方式,导致效率低下。 |
教育领域 | 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抱残守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
社会现象 | 一些传统行业由于抱残守缺,逐渐被新兴行业淘汰。 |
四、总结
“抱残守缺”是一个具有明确贬义的成语,用来批评那些固守旧有观念、拒绝改变的人或行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变化时应保持开放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避免因循守旧而错失发展机会。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适应力尤为重要,因此“抱残守缺”往往被视为一种需要克服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