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上瘫核下瘫记忆口诀】在神经科的学习中,核上瘫与核下瘫是常见的知识点,尤其在脑卒中、脑肿瘤、脑干病变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便于记忆和区分,很多人会通过口诀来帮助理解两者的区别。
一、
核上瘫是指锥体束受损后引起的对侧肢体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常见于大脑皮层或内囊的病变。
核下瘫则是颅神经核或其周围神经受损引起的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征,多见于脑干或颅神经本身的病变。
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病变部位不同,以及临床表现的差异。
二、核上瘫与核下瘫对比表
项目 | 核上瘫 | 核下瘫 |
病变部位 | 大脑皮层、内囊、锥体束 | 颅神经核、颅神经、脑干 |
瘫痪范围 | 对侧肢体 | 同侧面部或肢体(视具体神经) |
肌张力 | 增高 | 降低 |
腱反射 | 亢进 | 减弱或消失 |
病理征 | 阳性(如巴宾斯基征) | 阴性 |
是否影响颅神经 | 一般不直接 | 可能直接累及 |
常见病因 | 脑梗死、脑出血、肿瘤 | 脑干卒中、颅神经炎、外伤 |
三、记忆口诀
为了帮助记忆,可以使用以下口诀:
> “核上瘫,对侧全;肌张高,反亢强。
> 核下瘫,同侧限;肌松软,反减弱。”
或者更简洁的版本:
> “上瘫对侧全,下瘫同侧限;肌张高对低,反亢对弱。”
四、总结
掌握核上瘫与核下瘫的区别对于临床判断至关重要。通过理解其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典型体征,结合记忆口诀,可以快速识别并做出初步判断。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需结合影像学、神经系统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