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解释及出处】“三顾茅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请其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贤才,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精神。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三顾茅庐 |
拼音 | sān gù máo lú |
含义 | 原指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草屋去拜访他,后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或拜访贤才。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
近义词 | 诚心诚意、礼贤下士、三访贤才 |
反义词 | 漠不关心、轻视人才 |
二、出处说明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原文 | “凡三往,乃见。”(意为: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
作者 | 陈寿(西晋史学家) |
背景 | 讲述刘备为求得诸葛亮的帮助,亲自前往隆中拜访,最终感动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
三、历史背景与故事简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虽有雄心壮志,但缺乏谋士。听闻诸葛亮才华横溢,便决定亲自拜访。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再去,仍未相见;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并以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他。诸葛亮感于刘备的诚意,答应出山辅佐,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
四、成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三顾茅庐”不仅用于描述对人才的尊重,也常被用来形容为了达成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它强调了诚意、耐心和对人才价值的认可。
五、总结
“三顾茅庐”不仅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精神。通过这一成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君主与谋士之间深厚的信任关系,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尊重、诚意与合作的启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三国志》或其他相关历史故事,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