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一而税的出处】“什一而税”这一说法,源于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尤其与周代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它指的是国家对农民征收的赋税为收获物的十分之一,是一种较为轻赋的税收方式。在古代文献中,“什一而税”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理想化的赋税标准,强调统治者应减轻百姓负担,以实现长治久安。
以下是对“什一而税”的出处进行总结,并附表格说明相关出处及其内容背景:
一、
“什一而税”最早见于《孟子》和《礼记》等先秦经典文献中,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赋税制度的重要概念。该制度主张国家对农民的赋税不得超过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体现了儒家“仁政”、“轻徭薄赋”的理念。在后世的文献中,这一概念被不断引用和解释,成为衡量统治者是否贤明的标准之一。
此外,在《汉书·食货志》等史书中也有关于“什一而税”的记载,反映了这一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实际执行情况。虽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理想制度并未完全实现,但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表格:什一而税的出处及内容简述
文献名称 | 出处位置 | 内容简述 | 背景或意义 |
《孟子·滕文公上》 | 第三章 |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汤执牛耳而天下服,禹执牛耳而天下从……夫民,乃国之本也;税,乃民之财也。故王者之制,必使民有余力,而后征之,什一而税。” | 孟子提倡轻税,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 |
《礼记·王制》 | 第五章 | “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守其职,不得逾越。田里不鬻,禄位不迁,而民无怨。凡田,不耕则不税,税不过什一。” | 强调土地不可买卖,赋税不超过十分之一,体现礼制下的公平原则。 |
《汉书·食货志》 | 卷二十四 | 记载汉初实行“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但部分时期曾恢复“什一而税”。 | 反映汉代赋税制度的变化,以及“什一而税”作为理想状态的参考价值。 |
《荀子·富国》 | 第四篇 |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朝廷者,教之流也。……故君人者,欲民之无贫,则莫如省刑罚,薄税敛,已矣。” | 提倡轻税,虽未直接使用“什一而税”,但思想一致。 |
三、结语
“什一而税”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儒家对仁政与民生的关注。尽管在历史上并非所有朝代都能完全落实这一制度,但它作为理想赋税标准,对后世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了解其出处与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