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什么意思】“名存实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制度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组织、制度、机构、文化等在现实中已无法发挥其原本的功能。
一、
“名存实亡”字面意思是“名字还在,实际已经不存在了”。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些原本具有实际意义的事物或制度,因各种原因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或功能,只剩下形式上的存在。例如,某些政策、法规、组织或文化现象,在执行过程中被忽视或扭曲,导致其原本的目的无法实现。
该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名与实不符”的状态,反映出一种失望或批评的态度。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名存实亡 |
| 含义 | 名字还在,但实际已不存在或失去作用 |
| 出处 | 无明确出处,常见于现代汉语中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制度、组织、文化等 |
| 语气 | 贬义,带有批评或惋惜的意味 |
| 近义词 | 形同虚设、有名无实、徒有其名 |
| 反义词 | 名副其实、名实相符、名至实归 |
| 示例 | 这个协会早已名存实亡,几乎无人参与活动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政策层面:某项政策虽然出台,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落实,导致其形同虚设。
2. 组织层面:一个社团虽然仍以原名存在,但成员寥寥,活动几乎停摆。
3. 文化层面:一些传统习俗虽仍保留,但已失去其原始意义,变成一种形式。
四、结语
“名存实亡”是一种对现实状态的客观描述,也常常隐含着对现状的不满或反思。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