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简述,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围魏救赵  涉及人物: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2、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3、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4、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5、  2,商鞅变法  涉及人物:  商鞅、秦孝公、秦惠王  故事: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

6、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

7、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

8、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9、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

10、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

11、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

12、《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13、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14、”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15、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

16、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17、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

18、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

19、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

20、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21、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

22、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

23、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

24、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

25、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

26、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27、  3,完璧归赵  相关人物:蔺相如、赵王、秦王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28、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29、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30、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31、”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32、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33、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34、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35、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36、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

37、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38、”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39、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40、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41、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42、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

43、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

44、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45、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46、”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47、我送它到赵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

48、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

49、”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50、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51、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52、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53、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

54、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55、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56、  4,将相和  相关人物:蔺相如、廉颇  故事:  赵王因蔺相如数立奇功,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57、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58、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59、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60、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61、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62、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63、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64、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65、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66、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67、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68、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9、  5,屈原投江  相关人物:屈原、楚顷襄王、令尹子兰、靳尚、渔父  故事:  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70、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

71、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72、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73、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74、  屈原到了汨罗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75、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76、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77、因此被放逐。

78、”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79、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80、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81、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82、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83、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84、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85、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

86、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87、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88、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89、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90、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91、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92、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93、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4、”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95、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96、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97、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98、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99、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100、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101、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102、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103、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104、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