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吏民的籍意思是什么】在古汉语中,“籍”字常有多种含义,尤其在历史文献中,其意义往往与身份、登记、户籍等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籍吏民”的“籍”字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总结和表格形式呈现其含义及用法。
一、
“籍吏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籍吏民,封府库”,其中“籍”字在此处意为“登记、记录”。整句话的意思是:“登记官吏和百姓的名册”。
“籍”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几种常见含义:
1. 户口、户籍:指官方对人口的登记记录。
2. 文书、簿册:如“书籍”、“文籍”。
3. 动词,登记、记录:如“籍田”(登记田地)、“籍吏民”(登记官吏和百姓)。
在“籍吏民”这一语境中,“籍”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登记、统计、清点”,具体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登记造册,以掌握其身份、数量或财产情况。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例子 |
籍 | 户籍、户口 | 官方对人口的登记记录 | “籍贯”、“户籍” |
籍 | 文书、簿册 | 指书籍或文件 | “书籍”、“文籍” |
籍 | 登记、记录 | 动词,表示对人或物进行登记 | “籍吏民”、“籍田” |
三、延伸说明
在古代,国家为了征税、征兵、管理人口等目的,常常需要对百姓和官吏进行“籍”录,即登记在册。这种制度称为“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籍吏民”正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掌控。
此外,“籍”字在现代汉语中也保留了部分古义,如“籍贯”、“简历”等,但更多时候作为名词使用,不再常用作动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籍吏民”的“籍”字,在此语境中应理解为“登记、记录”,即对官吏和百姓进行登记造册的行为。了解这一字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