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词语出处介绍】“翌日”是一个常见于古文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为“第二天”。在古代文献中,“翌日”常用于叙述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具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性。该词在文学、历史、诗词等文本中广泛出现,体现了古人对时间顺序的重视。
以下是对“翌日”一词的出处及其用法的总结:
一、词语释义
- 翌日:指“第二天”,是“翌”的本义,表示“次日”或“明日之后的一天”。
二、词语出处与用法总结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使用语境 | 释义 |
《左传》 | “翌日,公朝于庙。” | 叙述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 | 表示时间上的延续 |
《史记·项羽本纪》 | “翌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 描述项羽攻占咸阳后次日的行为 | 明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
《汉书·霍光传》 | “翌日,召诸大臣议。” | 记载霍光召集大臣商议国事的次日 | 强调时间上的衔接 |
《世说新语》 | “翌日,王导谓温曰……” | 古代文人对话中使用 | 用于叙述对话发生的第二天 |
《红楼梦》 | “翌日,宝玉又来探望。” | 小说中常用时间表达 | 用于情节推进 |
三、词语演变与现代使用
“翌日”作为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仍被使用,尤其在书面语、文学作品及正式场合中较为常见。其含义基本未变,但使用频率较古代有所下降,更多被“第二天”等口语化表达替代。
此外,“翌日”在现代中文中也常用于正式文件、新闻报道或文学创作中,以增强语言的庄重感和书面色彩。
四、总结
“翌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汉语词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先秦至明清,它在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成为记录时间、叙述事件的重要工具。虽然现代汉语中逐渐被“第二天”所取代,但在正式或文学语境中,“翌日”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表达效果。
通过对其出处和用法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历史价值与语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