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谏的汉语大词典】“讽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政治智慧与社会伦理的体现。本文将围绕“讽谏”的含义、历史渊源、用法及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收录情况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
“讽谏”是指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对他人(尤其是君主或上级)提出批评或建议,以避免直接冲突,达到劝谏的目的。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尤为重要,常用于臣子对君王的进言,也广泛应用于文学、诗歌、寓言等文体中。
“讽谏”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政治策略,体现了儒家“温良恭俭让”的思想。在《汉语大词典》中,“讽谏”被定义为“以隐晦的语言劝告人”,并列举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
二、《汉语大词典》中“讽谏”的收录情况
项目 | 内容 |
词目 | 讽谏 |
拼音 | fěng jiàn |
注音 | ㄈㄥˇ ㄐㄧㄢˋ |
释义 | 以隐晦、委婉的语言劝告人,多用于臣子对君主的劝谏。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愿陛下……无忽小过,以成大德。”(虽未直接出现“讽谏”,但其精神相通) 《战国策》中有大量类似表达。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古代政论文、奏章、赋文中常见。 |
同义词 | 劝谏、规谏、讽喻、规劝 |
反义词 | 直谏、直言、斥责、批评 |
例句 | “太宗闻之,嘉其忠直,命赐帛五十匹,仍令讽谏。” “诗者,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虽非直接“讽谏”,但体现其精神。 |
三、总结
“讽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劝谏方式,既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也反映了政治智慧。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表达手段,更是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重要工具。在《汉语大词典》中,“讽谏”被赋予了明确的定义和丰富的语用背景,为我们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讽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表达意见成为主流,但“讽谏”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