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常问答 >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翻译

2025-09-21 11:28:14

问题描述: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翻译,求解答求解答,重要的事说两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11:28:14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翻译】一、总结

《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以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历史为背景,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借此提出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与传统“六国论”(如苏洵、李桢等人的版本)不同,苏轼的《六国论》视角独特,强调国家之间的外交策略与内部治理的重要性,而非单纯归因于割地求和。

本文将提供苏轼《六国论》的原文,并附上逐句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内涵。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战争不善,而是因为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力量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失败。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独自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说,问题出在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秦国除了通过战争夺取土地外,小一点的可以得到城邑,大的可以得到城市。比较秦国从战争中得到的,与通过胜利获得的,实际多了一百倍。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残暴的秦国贪心永无满足,供奉得越多,侵犯得越频繁。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因此,未战就已经分出了强弱胜负。至于最终被灭亡,道理本来如此。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从未贿赂秦国,最终却也跟着五国一起灭亡,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难逃厄运。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因为军事上的成效。到了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才招致灾祸。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赵不胜,遂亡。 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后来秦国再次进攻赵国,赵国未能取胜,于是灭亡。
且夫天下,诸侯而事秦,此所谓“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再说,天下诸侯都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利益不到百倍,就不改变制度;功劳不到十倍,就不更换器具”。
今弃先王之法,而听群臣之议,以求安于一时,其势必至于亡。 如果现在抛弃先王的制度,听从群臣的意见,只为一时安定,这种形势必然导致灭亡。

三、结语

苏轼的《六国论》不仅是一篇历史评论,更是一部政治寓言。他通过分析六国的兴衰,揭示了国家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内部治理的重要性。文章语言凝练、逻辑严密,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政治智慧。

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篇文章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应保持清醒的判断,注重内修与团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