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什么意思】一、
“鼎革”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典籍,常用于描述政权更替或重大变革。该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君子以治历明时,顺乎天而应乎人。”后世多用“鼎革”来形容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或政治权力的重大改变。在历史语境中,“鼎”象征国家政权,“革”则代表变革或更替。
在现代语境中,“鼎革”虽不常用,但依然可以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政论文章中,表达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其含义深刻,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鼎革 |
拼音 | dǐng gé |
出处 | 《周易·革卦》 |
字面意思 | “鼎”象征国家政权;“革”意为变革或更替。合起来指政权或制度的更迭。 |
引申义 | 常用于形容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等发生重大变革或更替。 |
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政论文章、文学作品中,用于描述重大变革事件。 |
常见搭配 | “鼎革之际”、“鼎革之变”、“鼎革之后” |
近义词 | 改朝换代、更替、变革、革命 |
反义词 | 维持、延续、稳定、守旧 |
文化内涵 | 象征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象征意义。 |
三、结语
“鼎革”一词虽然较为文言,但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时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政权更替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在当代,虽不再频繁使用,但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仍具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