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诗的译文】“七步成诗”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故事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在兄弟争权的背景下,面对曹操之子曹丕的威胁,仅用七步时间便吟出一首诗,以此表达自己的忠心与才情,最终化险为夷。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
一、
“七步成诗”的核心在于“七步”与“成诗”的关系。古人认为,一个人若能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便是极富才思的表现。而这一典故背后,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历史意义。它体现了曹植的机智与敏捷,同时也成为后人称赞文才的一种象征。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曹丕曰:“卿今作诗,可得七步。” | 曹丕说:“你现在作诗,可以做到七步之内完成吗?” |
植应声而作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植立刻吟道:“煮豆来做汤,滤去豆豉取汁。豆梗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是同根生长,为何要互相煎熬?” |
丕曰:“此真贤才也!” | 曹丕说:“这真是有才华的人啊!” |
三、文化意义
“七步成诗”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常被用来形容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的人才。在后世的诗词、戏曲、小说中,这一典故被反复引用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四、结语
“七步成诗”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危机面前,智慧与才情往往比力量更能决定成败。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文学的力量可以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