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战死前做的事(子路战死)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子路战死前做的事,子路战死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国古代士人中,子路是一种类型的代表。
2、在孔子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好斗,多少有点粗鲁。
3、他体魄健壮,是经过孔子教化的有文化的武夫形象。
4、他对于孔子忠心耿耿,办事执着认真,直来直去,不会拐弯。
5、孔子对他很喜欢,也经常批评他。
6、他见孔子的方式便与其他弟子不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7、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8、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9、 透过这几句简略的记载,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精彩的画面:子路一副纠纠武夫的打扮,到孔子家门来求见,开始时对孔子很不礼貌,但在孔子彬彬有礼的接待下,心悦诚服。
10、然后,穿上儒服倾心委身于孔子,成为弟子。
11、 下面,我们从几件小事来看一下子路的性格。
12、他对孔子非常忠心,有时甚至不惜搞一些小把戏。
13、《论语•子罕》(卷十)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14、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15、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上海书店《诸子集成》第1册184页)孔子生病在外,为了安慰老师,子路用一个门人冒充仆人服侍孔子。
16、孔子明明知道也没有说破。
17、后来,病情有所好转,孔子便将实情说开,并说自己宁可死在弟子的服侍下,也不愿意用冒充的仆人来装潢门面。
18、但子路的好心是可以理解的。
19、 子路直率,有话就说,憋不住。
20、对于孔子有不理解或不满意的地方也要马上表现出来,不给留面子,故孔子对子路也有几分畏惧。
21、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孔子总提醒他遇事要多思考,多动脑筋。
22、《论语•子罕》(卷十)中记载这样一件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2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24、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25、赤也惑,敢问。
26、”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7、”(同前249页)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去实行吗?”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
28、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肯定的。
29、这既可看出孔子对子路头脑简单的了解,也最充分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30、 在开始周游列国不久,孔子住在卫国贤人遽伯玉家。
31、卫灵公夫人南子是个极其妖冶的女人,久闻孔子大名,一定要求见孔子。
32、于是孔子前去与之相见。
33、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子见南子”的故事。
34、 子路对孔子的这种作法很不满意,孔子对他解释说:“我刚才并没有直接见到南子的面,如果见了,也会以礼相答。
35、”孔子所言属实,南子是在帷帐中与孔子相见的,南子在帷帐中向孔子行礼再拜,孔子听到环佩的声音很清脆。
36、 子路依然不高兴。
37、孔子以为子路不相信,便发誓道:“如果和我说的不一样,上天都会厌弃我!上天都会厌弃我!”也只有子路才会如此,也只有对子路孔子才会如此。
38、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之间曾经非常窘迫。
39、为了安定弟子的情绪,孔子先后找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个有代表性的弟子就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子路的话也最直率。
40、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子贡和颜回,故将其放在最后一起阐述。
41、 子路忠直,为正义奋不顾身,他的死最能体现其性格。
42、前文提到,卫灵公时,有一美丽妖冶的夫人南子,很淫荡。
43、卫灵公的长子即太子蒯聩与其有暧昧关系,怕被诛杀便逃亡在外。
44、 灵公死,大臣欲立公子郢为君。
45、公子郢推让,认为太子的长子姬辄还在,而且已经成人,按照宗法制应当立其为国君。
46、于是姬蒯聩的儿子姬辄便顺利即位,这便是卫出公。
47、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爸爸还在,本来应当是爸爸的国君位置却被儿子占有了。
48、而出公又没有提出迎接爸爸回来,连这种意图都没有。
49、 十二年后,蒯聩心理严重失衡,便悄悄溜回卫国,勾结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
50、父亲赶跑儿子夺回君位,虽是国家之事,实际也是人家家庭内部之事,别人管不管都可。
51、 此时,子路正在孔悝的采邑中当总管,实际是李悝的家臣。
52、采邑在郊区,子路当时正在那里,听说这件事,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跑。
53、城门将要关闭,一个叫子羔的人告诉子路,形势已定,出公都已逃跑了,你可以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
54、子路的表现是: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
55、”子羔卒去。
56、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57、造蒯聩,蒯聩与孔悝登台。
58、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59、”蒯聩弗听。
60、于是子路欲燔台。
61、蒯聩惧,乃下石乞、壶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6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63、”遂结缨而死。
64、(《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版第7册2193页) 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且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但子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城,并要求新立的国君不要重用参与叛乱的李悝,在得不到答应的情况下,放火焚烧蒯聩和李悝所登之台。
65、可见其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程度。
66、还有一点应当注意,即李悝本来是子路的主人,但因为其不忠实于国君,所以子路还是坚决反对他,并要讨伐他,可见忠君的观念在当时已很强烈。
67、 当蒯聩派两名训练有素的武士下来攻击子路时,子路以一敌二,可见其确实很勇猛。
68、系冠的缨被对方的刀剑击断,子路本来应当不顾,而以保护性命为主,可他还是遵循礼的要求,君子不能没有冠,也不能掉了冠,于是用手结缨,被敌人杀死。
69、子路死得很壮烈,也很迂腐。
70、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真是了解弟子的好老师!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子路几乎全程跟随,不但服侍老师,而且还起到了保镖的作用。
71、所以子路一死,孔子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到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轻蔑侮辱的语言。
72、”裴骃集解引王肃注曰:“子路为孔子侍卫,故辱慢之人不敢有恶言。
73、是以恶言不闻于孔子。
74、”(同前2193页)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子路保镖的作用。
75、 总的看,子路为人忠诚,豪爽仗义,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服从真理,勇于改过,没有任何城府,是个非常好交往的正人君子。
76、是中国古代士人中刚性性格的一个典型人物。
77、后世小说中张飞、程咬金、牛皋等人身上似乎有子路的影子。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