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马革裹尸还上一句】一、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原句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但若单独提到“何须马革裹尸还”,则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全句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把乾坤力挽回。浊酒一杯家万里,英雄涕泪湿衣衫。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英雄牺牲精神的赞美。其中,“马革裹尸还”源自东汉名将马援的典故,意指战死沙场后用马皮包裹尸体送回故乡。而“何须”二字则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诗句及其背景,以下是一份关于“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相关信息汇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原文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出处 | 清代徐锡麟《出塞》 |
作者 | 徐锡麟(又名徐锡元) |
创作背景 | 表达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以及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
“马革裹尸还”出处 | 源于东汉马援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 |
“马革裹尸还”含义 | 战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送回故乡,象征英勇牺牲 |
“何须”含义 | 表示反问,强调即使战死也无须遗憾,体现豪情壮志 |
诗句情感基调 | 壮烈、悲壮、充满爱国情怀 |
相关诗句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
现代引用 | 常用于表达对英雄牺牲精神的敬仰 |
三、结语
“何须马革裹尸还”不仅是一句富有历史底蕴的诗句,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传递的是一种无畏牺牲、忠诚报国的情怀,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