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之鲫辞典简编版】“过江之鲫”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过江的鲫鱼多得像蚂蚁一样,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多。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政事》,用来形容当时士人纷纷南渡的情景,后引申为形容人群密集、数量众多。
在现代汉语中,“过江之鲫”常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或群体大量出现的情况,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形象感。虽然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辞典”,但在一些文学、历史类书籍中,也常被收录为解释词义、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以下是对“过江之鲫”的简要总结与释义:
一、基本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过江之鲫 |
拼音 | guò jiāng zhī jì |
出处 | 《世说新语·政事》 |
原意 | 过江的鲫鱼非常多,比喻人数众多 |
引申义 | 形容人群、事物等大量涌现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历史、新闻等语境中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过江之鲫”最初是描述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大量士族南迁的历史现象。当时,许多文人墨客为了避祸而南下,形成了一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过江之鲫”,因为鲫鱼成群结队过江,非常壮观。
随着时间推移,“过江之鲫”逐渐从具体的历史事件演变为一个通用的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人群、潮流、趋势等大量出现的情况。
三、常见用法举例
句子 | 说明 |
“这次考试报名人数多得像过江之鲫。” | 形容报名人数极多 |
“近年来,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真是过江之鲫。” | 比喻新兴企业大量出现 |
“景区里游客如过江之鲫,热闹非凡。” | 描述游客众多的景象 |
四、相关词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过江之鲫”的区别 |
人山人海 | 人多得像山和海一样 | 更强调拥挤、密集 |
比比皆是 | 到处都是 | 强调普遍性,不强调数量 |
如潮如涌 | 像潮水一样涌来 | 强调动态和持续性 |
五、总结
“过江之鲫”虽非传统辞典中的词条,但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历史及日常语言中均有广泛应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现象,也成为了现代人描述“数量庞大”时的一个形象化表达。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的魅力,也能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