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之交介绍】“鸡黍之交”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著名的友情故事,源自东汉时期,讲述的是范式与张劭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守信重诺、情谊深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鸡黍之交”也常被用来比喻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因距离或利益而改变的真挚友情。
以下是对“鸡黍之交”的详细介绍,结合与表格形式,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
“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范式传》,讲的是范式与张劭两位好友之间的约定。两人分别时,约定来年某日相聚,共饮鸡黍(即鸡肉和黄米饭)。第二年,张劭如期赴约,而范式也如约而至,二人相见甚欢,彼此信任,情谊深厚。后来,“鸡黍之交”便成为朋友间守信、重情的象征。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信义”和“友情”的高度重视。在儒家文化中,诚信是立身之本,而友情则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鸡黍之交”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以诚相待,珍惜情谊。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范式传》 |
主要人物 | 范式、张劭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两人为友,约定来年相聚 |
核心事件 | 约定共饮鸡黍,双方均守信赴约 |
故事寓意 | 友情深厚、守信重诺、值得信赖 |
文化意义 | 代表中国传统对诚信与友情的重视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真挚友情,强调信任与承诺 |
相关成语 | 鸡黍之交、一诺千金、生死之交 |
三、结语
“鸡黍之交”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朋友,是那些愿意为你赴约、不求回报、始终如一的人。愿我们都能拥有像“鸡黍之交”一样的友情,温暖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