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为大室全篇翻译】《齐宣王为大室》出自《战国策·齐策三》,讲述的是齐宣王修建一座豪华宫殿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统治者追求奢华、忽视民生的弊端,同时也体现了谋士对君主的劝谏与智慧。
一、文章
齐宣王想要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以彰显自己的威仪和地位。他召集大臣商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其中一位谋士——孟子(或称为“客”)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行为劳民伤财,不符合仁政之道。齐宣王起初不以为然,但最终在谋士的劝说下,意识到自己过于奢侈,于是停止了建宫计划。
这一事件展示了古代政治中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互动,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仁政”与“节俭”的重要性。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食客。 | 齐宣王建造了一座大宫殿,面积超过一百亩,堂上供养着三百位食客。 |
左右皆曰:“太奢矣!” | 左右大臣都说:“太奢侈了!” |
宣王曰:“吾闻之,君子不以利害义。” | 齐宣王说:“我听说,君子不应因利益而损害道义。” |
乃止。 | 最终(建宫计划)被停止了。 |
孟子曰:“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孟子说:“君王不要归咎于年景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 |
或曰:“王之好乐甚矣!” | 有人说:“君王喜欢音乐太过了!” |
曰:“是其乐也,非其所以乐也。” | 回答说:“这是他的乐趣,不是他应该享乐的原因。” |
三、核心观点提炼
观点 | 内容说明 |
奢侈误国 | 齐宣王修建大室,虽为显示威仪,实则劳民伤财,违背仁政精神。 |
谋士劝谏 | 谋士通过言辞劝说君主,强调“义”高于“利”,体现儒家思想。 |
君主应自省 | 齐宣王听取意见并改正,展现了明君的风范。 |
仁政理念 |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避免过度奢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
四、总结
《齐宣王为大室》虽篇幅简短,却深刻揭示了古代政治中君主与臣子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的约束作用。通过齐宣王的转变,可以看出一个明智的君主应当听取忠言,以民为本,避免因个人欲望而损害国家利益。这篇文章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对后世统治者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