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残缺的玉的雅称

2025-09-21 13:59:55

问题描述:

残缺的玉的雅称,跪求万能的网友,帮我破局!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13:59:55

残缺的玉的雅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玉不仅是珍贵的宝石,更是品德与精神的象征。古人常以玉喻人,强调其温润、坚韧、纯洁等特质。然而,玉并非总是完美无瑕,有时也会因天然形成或人为损坏而出现残缺。对于这种“残缺的玉”,古人也赋予了特定的雅称,既体现了对玉的尊重,也反映了对瑕疵的包容与审美。

以下是对“残缺的玉”的雅称进行总结,并结合其含义进行说明。

一、残缺的玉的雅称总结

雅称名称 含义解释 出处/背景
璞玉 指未雕琢的玉料,虽未经打磨,但内含美质。也可引申为尚未显露才华的人。 《楚辞·九章》:“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残玉 直接描述玉有破损,但保留部分价值。 古代文献中常见,如《红楼梦》中提及“残玉”一词。
断玉 指玉被断裂,多用于比喻情缘中断或人生遭遇挫折。 多见于诗词,如“断玉残香,梦里相思”等。
瑕玉 玉上有斑点或瑕疵,形容人虽有缺点但仍有可取之处。 《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指掩饰过错,类似“瑕玉”。
裂玉 指玉有裂纹,象征不完美但依然有价值。 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不完美之美”。

二、总结

“残缺的玉”在中华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了不完美中的美,也反映了人们对缺陷的包容与理解。无论是“璞玉”、“残玉”还是“瑕玉”,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雅称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后人提供了欣赏和思考的视角。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传统雅称中汲取灵感,重新审视“残缺”背后的美学意义与人生哲理。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展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残缺的玉”的不同雅称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更加珍视那些看似不完美却独具价值的事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