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在古时指的是多大】“黄口”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年龄称谓,但它在一些文献中出现,往往与儿童有关。那么,“黄口”到底指的是多大的孩子呢?下面我们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来清晰展示这一问题的答案。
一、
“黄口”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但其中并未直接提到“黄口”。后来在《汉书·东方朔传》中有“黄口小儿”的说法,这里“黄口”指的是年幼的孩子,通常指三岁以内的婴儿。
此外,在《说文解字》中,“黄口”被解释为“小儿齿落而复生者”,即乳牙脱落、恒牙生长的阶段,大约在六七岁左右。不过,这种解释较为少见。
综合来看,“黄口”在古代主要用来形容年幼的孩子,具体年龄范围大致在三岁至七岁之间,有时也泛指婴幼儿。不同文献中的用法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是指儿童时期。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年龄范围 | 备注 |
黄口 | 指年幼的孩子,多用于称呼婴幼儿或儿童 | 《汉书·东方朔传》 | 3岁至7岁 | 有时泛指幼儿 |
黄口小儿 | 形容年幼无知的小孩 | 《汉书·东方朔传》 | 3岁至7岁 | 带有贬义 |
黄口之言 | 指小孩说的话 | 不详 | 无明确年龄 | 多用于讽刺言论 |
黄口稚子 | 指年幼的男孩 | 不详 | 3岁至7岁 | 常用于文学作品 |
三、结语
“黄口”在古代是一个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儿童时期的年龄阶段。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它一般指三岁到七岁的孩子。了解“黄口”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中对儿童的称呼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