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无人成语解释】“目中无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某些人态度傲慢、缺乏尊重时非常贴切。
下面是对“目中无人”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解释
成语: 目中无人
拼音: mù zhōng wú rén
释义: 眼里没有别人,比喻人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
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王符传》:“目中无人,志气自高。”
近义词: 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妄自尊大
反义词: 谦虚谨慎、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带有贬义色彩。
例句: 他总是目中无人,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目中无人 |
拼音 | mù zhōng wú rén |
释义 | 眼里没有别人,形容自高自大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近义词 | 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妄自尊大 |
反义词 | 谦虚谨慎、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
用法 | 形容人态度傲慢,贬义 |
例句 | 他总是目中无人,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目中无人”通常用于批评或描述那些态度傲慢、不尊重他人的人。在正式场合中,应避免直接使用此成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在日常交流中,可以适当使用,但要注意语气和对象。
此外,虽然这个成语有明显的贬义,但在文学作品或评论中,也可以作为人物性格刻画的一部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角色。
总之,“目中无人”是一个形象生动、含义明确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一种轻视他人、自视过高的态度。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