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意思】“负隅顽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失败或被包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不肯投降的行为。这个成语多带有贬义,形容人固执己见、不思悔改,甚至在明显处于劣势时仍不愿放弃。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负隅顽抗 |
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
出处 | 《左传·成公二年》:“晋师三日馆谷,文公曰:‘吾闻之,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后世引申为“负隅顽抗”。 |
释义 | 在困境中仍顽强抵抗,不愿投降或认输。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敌人或对手在不利情况下仍不屈服、不投降的行为。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守不降、负险固守 |
反义词 | 投降认输、俯首称臣、缴械投降 |
二、使用场景与示例
“负隅顽抗”一般用于描述在军事、政治、竞争等场合中的对抗行为。例如:
- 军事场景:敌军虽已被包围,但仍选择负隅顽抗,最终被彻底歼灭。
- 商业竞争:某公司面对市场冲击,依然负隅顽抗,试图维持原有市场份额。
- 个人行为:他在失败后仍负隅顽抗,拒绝接受现实。
三、成语的延伸意义
“负隅顽抗”不仅指字面意义上的战斗抵抗,也可引申为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固执态度。有时这种精神可能被视为一种坚韧不拔的表现,但在多数情况下,它更偏向批评意味,暗示其行为缺乏灵活性和理智。
四、总结
“负隅顽抗”是一个具有较强感情色彩的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不利局面下仍然不愿低头、坚持抵抗的行为。它既可以是正面的顽强精神,也可以是负面的固执表现,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总结要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在困境中坚持抵抗,不愿投降。 |
使用场合 | 军事、政治、竞争等对抗性场景。 |
情感色彩 | 多为贬义,强调固执与不识时务。 |
灵活理解 | 有时可视为坚韧,但多数情况为批评用语。 |
推荐用法 | 描述对手或敌人的不屈行为,不宜用于自己。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对“负隅顽抗”这一成语有更全面的理解,帮助我们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