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都是哪】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因直言敢谏、不阿权贵,曾多次被贬官。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贬”经历,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苏轼三次被贬地点的总结:
一、第一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间是公元1079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黄州期间,他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第二次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
公元1094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再次被贬至惠州。此时他已经58岁,但在惠州期间仍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他写下了许多描写岭南风光的诗文,如《荔枝叹》,并积极从事地方公益事业,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三、第三次被贬:儋州(今海南儋州市)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至当时被称为“瘴疠之地”的儋州(今海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偏远的一次贬谪。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仍然坚持讲学、著书,对当地文化教育有深远影响。他在儋州期间完成了《寒食帖》等作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
三贬地点总结表
被贬次数 | 时间 | 地点 | 背景说明 |
第一次 | 公元1079年 | 黄州 | 因“乌台诗案”被贬,文学高峰时期 |
第二次 | 公元1094年 | 惠州 | 反对新法,被贬至广东,积极讲学 |
第三次 | 公元1097年 | 儋州 | 最远的一次贬谪,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
通过这三次贬谪,苏轼不仅没有沉沦,反而在逆境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他的经历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体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