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以退为进、最终大败楚军的故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也蕴含了礼让、忍耐与战略的深刻含义。
一、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政变流亡在外,历经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使晋国逐渐强大。而楚国则在楚成王的领导下不断扩张势力,与晋国形成对峙之势。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菏泽一带)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城濮之战。这场战役是晋国与楚国争霸的关键一战,也是“退避三舍”典故的来源。
二、典故内容
当时,晋文公为了遵守对楚国的承诺,以及避免直接冲突,选择主动撤退,后退了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这一举动表面上是示弱,实则是为了诱敌深入,寻找战机。
楚军将领子玉见晋军后退,误以为晋国胆怯,便下令追击。结果晋军在有利地形上设伏,成功击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三、典故意义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强调在面对强敌时,不轻易硬拼,而是通过冷静分析、巧妙布局来争取胜利。这种智慧在现代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主要人物 | 晋文公重耳、楚将子玉 |
时间 | 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 |
地点 | 城濮(今山东菏泽一带) |
故事核心 | 晋文公为守诺言并设伏,主动退兵三舍,最终大败楚军 |
成语含义 | 表示主动退让、避让,以谋取更大利益或反击机会 |
现代启示 | 在竞争中要有战略眼光,懂得忍让与等待时机的重要性 |
五、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柔克刚”思想的生动写照。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同样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