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于小康的意思民亦劳止汔于小康的解释】一、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是古代先贤对民生状态的一种描述与期望。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已经劳累了很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安宁和富足的生活,达到“小康”的状态。
“民亦劳止”中的“止”是“停止、结束”的意思,“劳止”即“劳累结束”,表达了百姓长期劳作、辛苦生活的情况;“汔于小康”中的“汔”意为“几乎、接近”,“小康”则指一种相对稳定、温饱有余但尚未达到富裕的中等生活水平。
在现代语境下,“小康”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代表着人民生活的基本改善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因此,理解“民亦劳止,汔于小康”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上的民生诉求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释义 |
| 民亦劳止 | 百姓已经劳累 | “民”指百姓,“亦”表示也,“劳”是劳作,“止”是停止或结束,整体意思是百姓已经长期劳作,疲惫不堪 |
| 汔于 | 几乎、接近 | 表示程度上的接近,带有“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
| 小康 | 中等富裕的生活状态 | 指的是一种比温饱稍好,但尚未达到富裕的经济水平,是古代对理想生活的初步追求 |
三、延伸理解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状况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治国理念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小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对这一古老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四、结语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对民生的关注与关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民的福祉与生活质量。只有实现真正的“小康”,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