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诺寡信典故】“轻诺寡信”是一个出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指轻易许诺却很少守信。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说话不负责任、不讲信用的人。在古代,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而“轻诺寡信”则是一种严重的道德缺陷。
一、典故来源
“轻诺寡信”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如下:
> “轻诺寡信,多求,少与,利人之所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轻易许诺却很少兑现,索取很多却给予很少,这是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这段话是对当时一些贵族行为的批评,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常常随意承诺,但事后却不履行,导致失信于民,最终失去民心。
二、历史背景与意义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在这个背景下,“轻诺寡信”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问题,更是一种政治失德的表现。一个君主如果轻率地许诺,却无法兑现,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
因此,“轻诺寡信”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也是对统治者应具备诚信美德的呼吁。
三、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轻诺寡信”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商业合作、人际关系,还是政府承诺,一旦失信,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诚信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而“轻诺寡信”则是对其最大的破坏。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轻诺寡信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 原意 | 轻易许诺却很少守信 |
| 引申义 | 指人缺乏诚信,言行不一 |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强调诚信为本 |
|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中,失信将导致信任危机 |
| 批评对象 | 轻率承诺、不守信用的人 |
| 道德要求 | 强调诚信、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
五、结语
“轻诺寡信”不仅是古人对失信行为的批判,更是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的一种警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谨言慎行,做到言出必行,以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