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成语什么意思】“曲高和寡”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作品或言论高雅、深奥,但能真正理解和欣赏的人却很少。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音乐理论,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艺术、文学、思想等方面的高深与受众的稀少。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曲高和寡 |
| 拼音 | qǔ gāo hé guǎ |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 本义 | 音乐的曲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
| 引申义 | 比喻作品或言论高雅深奥,能理解的人很少。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评价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的高深内容。 |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有时带有惋惜意味。 |
二、成语解析
“曲高和寡”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对楚王问》。当时楚王问宋玉为何自己的作品不受欢迎,宋玉回答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这句话原本是解释自己作品之所以不被大众接受的原因,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高雅的艺术或思想难以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三、使用示例
1. 他的小说语言优美,思想深刻,但读者不多,可谓“曲高和寡”。
2. 这部电影艺术性很强,但因为节奏缓慢,观众反响一般,确实是“曲高和寡”之作。
3. 在学术界,“曲高和寡”常用来形容某些研究课题虽然价值高,但受众有限。
四、常见误用
- 误用一: 将“曲高和寡”用于形容人性格孤僻、不合群。
- 正确用法应侧重于作品或思想的高雅与受众的稀少。
- 误用二: 用“曲高和寡”来批评别人“太自以为是”。
- 实际上,该成语更强调的是“高雅难懂”,而非主观上的“傲慢”。
五、总结
“曲高和寡”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既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智慧,也反映了文化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雅与深度的同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的通俗性与传播力。在现代社会,如何在“曲高”与“和寡”之间找到平衡,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