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古代称什么】在中国古代,年龄的称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雅称。其中,“十八岁”在古代也有其独特的称谓,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重视与诗意表达。
一、
在古代,十八岁被称为“及笄”或“弱冠”,但这两个词的使用对象有所不同。“及笄”专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后,正式举行成人礼,而“弱冠”则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称谓。因此,严格来说,十八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专属称谓,但在文学作品或民间习惯中,有时也会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女子青春年少的时期,虽然这个说法更常用于十三四岁的少女。
不过,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文献或诗词中,十八岁也被视为接近成年的阶段,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下面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及其含义。
二、古代年龄称谓对照表
年龄 | 古代称谓 | 含义说明 |
0-1岁 | 孩提 | 小孩尚在襁褓之中 |
2-3岁 | 总角 | 儿童将头发扎成两个髻 |
10岁 | 黄口 | 年幼无知,尚未懂事 |
13岁 | 豆蔻 | 多用于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如“豆蔻年华” |
15岁 | 及笄(女) | 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标志成年 |
16岁 | 碧玉 | 旧时对少女的美称 |
18岁 | 无固定称谓 | 一般不单独命名,视作接近成年 |
20岁 | 弱冠(男) |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成年 |
30岁 | 而立 | 三十而立,意为立身、立业 |
40岁 | 不惑 | 四十而不惑,表示对人生有深刻理解 |
50岁 | 知命 | 五十知天命,表示对命运有所领悟 |
三、结语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不仅是一种时间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虽然十八岁在古代没有固定的专属称谓,但它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常常被文人墨客赋予诗意和象征意义。了解这些称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与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