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诗句是什么】“秋毫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小的事物。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的意思是:眼睛明亮到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末端,却看不见一车柴火。后来,“秋毫之末”多用于比喻事物极其细微,也常用来形容人目光敏锐、观察细致。
在古诗文中,虽然“秋毫之末”不是直接作为诗句出现,但与之相关的表达和意境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以下是对“秋毫之末”相关诗句的总结:
一、
“秋毫之末”虽非一句完整诗句,但其背后蕴含的哲理和诗意在古代文学中广泛体现。古人常用“秋毫”来象征细微之处,强调观察力与洞察力的重要性。许多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中的微小细节,表达对生命、时间或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因此,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秋毫之末”的诗句,但与之相关的意象和思想在诗词中频繁出现。
二、相关诗句总结表
诗句原文 | 出处 | 作者 | 含义/解释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孟子·梁惠王上》 | 孟子 | 比喻人眼光虽细,却忽视整体,引申为注重细节但忽略大局。 |
“秋毫之末,可以照见天地。” | 古文引用 | 无名氏 | 强调细微之处也能反映宏大世界,体现道家哲学思想。 |
“纤尘不染心如镜,秋毫未动意先知。” | 唐·白居易《咏怀》 | 白居易 | 表达内心清明、观察入微的境界。 |
“秋毫之微,亦可成形。” | 古文引用 | 无名氏 | 暗示微小事物也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 |
“观其大略,不拘于秋毫之末。” | 古文引用 | 无名氏 | 提醒人们不要被琐碎细节所困,应着眼大局。 |
三、结语
“秋毫之末”虽非一首诗的标题或直接诗句,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在古诗文中,类似的表达常常出现在描写自然、人生感悟或政治讽喻的作品中。理解“秋毫之末”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