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清涟而不妖的妖是什么意思】“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原文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其中,“妖”字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之一。
一、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妖”字,意为“艳丽、娇艳”,引申为“过分地美丽或显得轻佻”。在文中,周敦颐用“不妖”来形容莲花虽然生长在清水之中,但并不因为环境的清雅而显得过于艳丽或浮夸,而是保持自然、端庄、质朴的美。
“濯清涟”指的是在清澈的水波中洗涤;“不妖”则强调莲花虽洁净,却不以艳丽取悦于人。整体表达的是莲花的高洁、自持、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二、表格展示
| 字词 | 含义 | 在文中的解释 | 表达的情感/寓意 |
| 濯 | 洗涤 | 在清澈的水波中洗涤 | 莲花的纯净与清白 |
| 清涟 | 清澈的水波 | 指生长的环境 | 环境的干净与美好 |
| 不 | 不是 | 表示否定 | 强调莲花的质朴 |
| 妖 | 妩媚、艳丽 | 过分的美丽或轻佻 | 反衬莲花的端庄与高洁 |
三、延伸理解
“妖”在古代汉语中常带有贬义,如“妖艳”、“妖媚”等,多用于形容女性或事物过于吸引人、不正经。但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并非贬低美,而是强调一种“不妖”的美——即不靠外在的艳丽来博得赞赏,而是内在的清雅与坚韧。
这种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不张扬、不浮夸,始终保持本真与节操。
四、结语
“濯清涟而不妖”的“妖”字,核心在于“不艳丽、不浮夸”,是对莲花内在品质的高度概括。通过这一句,周敦颐不仅描绘了莲花的自然之美,更寄托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