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麦国语辞典】“不辨菽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指分不清豆子和麦子,比喻缺乏基本常识或文化修养。在现代语境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甚至对日常事物都分辨不清。
《国语辞典》作为一部权威的中文辞书,收录了大量成语、词汇及其解释,是学习和研究汉语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围绕“不辨菽麦”这一成语,结合《国语辞典》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出处、用法及例句等信息。
一、
“不辨菽麦”源于古代文献,最初用于描述农事知识的匮乏,后来引申为对常识性问题的无知。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某些人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或生活常识。《国语辞典》中对此成语有明确的解释,并提供了相关的出处与用法示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表达。
该成语强调的是对基本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醒人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时,不应忽视基础的学习与积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辨菽麦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原义 |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比喻缺乏基本常识 |
引申义 | 对常识性问题不了解,文化修养不足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缺乏基本知识或判断力 |
例句 | 他连菽麦都不辨,怎能胜任这份工作? |
《国语辞典》解释 | 指分不清豆类与麦类,后引申为缺乏基本常识 |
近义词 | 不识字、不辨是非、缺乏常识 |
反义词 | 知书达理、见多识广、明察秋毫 |
三、结语
“不辨菽麦”虽然源自古代农耕社会的背景,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不应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查阅《国语辞典》等权威资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