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常问答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09-20 09:18:25

问题描述: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真的熬不住了,求给个答案!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0 09:18:25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游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一、

《赤壁赋》分为前后两篇,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前赤壁赋》的内容。文章通过描绘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景,引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并借古抒怀,表达了一种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二、原文及翻译注释表

原文 翻译 注释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和客人乘船在赤壁下游览。 “壬戌”是干支纪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浪。举起酒杯邀请客人,吟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篇章。 “属”通“嘱”,意为劝酒;“窈窕”出自《诗经》。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久,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斗牛”是星宿名,表示月亮运行的位置。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与天际相连。任凭小舟漂荡,越过广阔无边的江面。 “一苇”指小船;“万顷”形容江面广阔。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飘飘然好像驾风遨游,不知停在哪里;轻盈如脱离尘世,仿佛升仙而去。 “冯虚”即乘空;“羽化”比喻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喝酒非常高兴,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扣舷”即敲打船边。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道:“用桂木做桨,用兰木做桨,划过清澈的水面,追逐流动的月光。我的情怀渺远,遥望美人却在天边。” “美人”象征理想或贤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有客人吹洞箫,随着歌声应和。那声音呜咽凄凉,像是哀怨、思念、哭泣、诉说,余音绵长不断。 “洞箫”是一种乐器;“袅袅”形容声音轻柔。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把自己比作蜉蝣寄居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感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的永恒。 “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比喻人生短暂。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想要携飞仙遨游,抱着明月长存。但知道这不可能轻易实现,只能将哀思寄托于悲凉的风中。 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总结

《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篇哲理深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