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还是功与名,拂衣去藏功名:粮站负责人成米仓蛀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还是功与名,拂衣去藏功名:粮站负责人成米仓蛀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乡故事:三十多年前我刚刚中专毕业分在大巴山中的一个乡镇工作。

夏季一天半夜,镇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敲盆声,下街民房着火了。

我们闻声迅速起床,飞奔着赶往现场。

这是距汉中城南五十多里路,位于米仓故道上的一个千年古镇,依山傍冷水河而建,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框架式土楼。

镇子上居住着六百多户近两千人,还有近二十个像派出所、法庭、工商、税务这样的乡镇站所。

着火处位于下街肉食站旁一户人家,家中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电线老化短路造成火灾。

二层木楼,楼上又放着两副棺木料,火势猛烈,噼啪着响,腾起的火焰近百米高,照亮了整个山镇。

对面的国药店的红砖墙已被考热的不敢靠近。

一时间,惊呼声,妇女幼儿的哭叫声,呼呼的火焰声,浑然一片,令人揪心。

距离这里八十里路的县城传来消息,仅有一辆救火车的县消防队正在县城西北边一个偏僻乡镇救火,距离这里足足有120里路,赶来至少也得两个小时。

我们这种老式集镇,巷窄楼密,户户相连。

如不急时扑救,整个小镇都会化为灰烬。

更为严重的是相距十余户人就是小学,小学斜对面就是供销社堆满货物的仓库,小学背后就是粮站,粮站的仓库里存放着刚刚夏收购回的几十万斤小麦和油菜籽。

由于数月干旱,附近唯一一口供大家饮水的老井龙王井早已干涸。

小镇虽旁河而建,但这条街与河之间还隔着几条街道,房子密集,无法就近下河,要想取水还得跑几百米从镇子两端下河。

虽有数百人桶提盆端打水,更本于事无补。

那时候区一级机构还在,眼见几家人的房子陆续燃烧,现场指挥的区委书记、区长急得发疯,近百机关干部也纷纷想灭火办法。

着火房子北面是肉食站空旷的前院,西面临街,当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拆掉东面和南面相邻的房子,开辟出隔离带,阻断火源。

可这个时候别说是上房拆房,就是距离着火处十几米,也烤得人灼痛。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奇迹出现了。

只见两个男子,各自搬来木梯,手拿一锄一斧,分别爬上了东边和南边快要着火的房顶。

众人都大吼:“你俩不要命了,快下来。

”这两人一个是派出所那位头发已经谢顶的五十多岁的老所长,一个是派出所那个平时看起来很文弱的三十岁左右的瘦高个民警。

只见二人快速的挥锄勾掉房瓦,举斧砍断木椽,奋力举起盆口粗的屋梁掀了下来。

大火已经烤燃了他们的头发,身上的衣服也冒起了白烟。

区委书记大声呼叫众人,将打来的水向二人泼去。

就这样众人用水不停泼二人,二人拼命拆房,十多分钟后,东边、南边几间房子的屋顶全被拆去,只留光秃秃的木架和土墙,肆虐的大火仅仅在起火点的几间房子燃烧,火焰势头越来越弱了。

最后在赶来的消防队员和大家的努力下,终于被扑灭。

千年古镇终于避免了一场火劫。

这两人平时都和我们一个灶吃饭,也没见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时这义无反顾,惊人的举动,却令全镇人动容。

那时没有自媒体,更没有手机、摄像机,这两人的壮举也没有登上报纸、电视,但区委以及后来的镇领导长期以这两个同志的事迹教育着我们的干部队伍。

听说那位所长后来以某分局政委身份退休,多年前已经去逝。

那个瘦高个民警后来当了所长。

他们那深夜火光中挥斧拆房的身影令我终身难忘,也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养成了遇事不躲闪,迎难而上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本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还是功与名,拂衣去藏功名:粮站负责人成米仓蛀虫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